观音菩萨三十三化身之二十二至二十七

22 叶衣观音1 叶衣观音(婆羅門婦女身)
其形像依『葉衣觀自在菩薩經』為天女形,戴寶冠,冠中安置無量壽佛。飾有瓔珞及環釧,火燄環繞,通身圓光。共有四臂,右第一手當胸,持吉祥果;第二手結施願印;左第一手執鉞斧;第二手握絹索,坐蓮華上。自右以來以此菩薩為本尊,消除疫病、畜疫、劫賊、苗稼、蟲等,且修習祈禱無病長壽,稱葉衣觀音法。
敷草坐岩上,身穿千叶衣。或释为表三十三身之帝释。
传说
长安有一对孤儿寡母,丈夫患肺痨去世了,母子二人无依无靠,以乞讨为生,城中开米粥铺的何氏夫妇收留了他们,把母子二人留在粥铺里帮忙,何氏夫妇还经常把每天余下来的粥救济那些没有饭吃的穷人们,百姓都说何氏夫妇是大好人,一定会好人有好报。这一件件善事都被观音菩萨天耳所闻,天眼所见,于是菩萨化身一位达官贵人,赐何氏夫妇一件碧玉如意,保佑他们生意兴隆,无病无灾,修习祈祷,健康长寿。相传观音菩萨身披一件八万四千功德衣,把众生所做的每一件善事都记录下来。
琉璃观音(童男身):又称香王观音、高王观音。此菩薩救眾生諸苦厄,臨難危急時,若誦此經一千遍,死者復活。形象为两手捧一琉璃壶,乘一莲瓣浮于水上。或释为表三十三身中自在天身。

23 琉璃观音 琉璃观音
三十三观音之一。又称高王观音,香王观音。
高王观世音经谓此菩萨能救诸苦厄,临危急时若诵此经满一千遍,则可变死者成活人。据开元释教录卷十八载,北魏天平年间(534~537),定州募士孙敬德造观音像,常事礼拜,后为贼所引,临刑之前夜,梦一僧来,教其诵读此经,醒来乃诵千遍。及至刑场,三度受刀,刀折而不伤皮肉,监司怪之,遂免死。还而拜像,见圣像颈项上有三道刀痕,由此而信者日众。


23 琉璃观音 多罗尊观音(童女身)
Tara譯作救度,又稱救度母觀音。多罗意为“眼”、“瞳子”,作中年女像,称多眼观音。象征观音菩萨能够观照世间一切,无所不察。
合掌持青莲花,其形像青白色,如女人狀,微笑,著鮮白衣,合掌時掌中持青蓮;通身圓光,首有髮髻,作天髻形。或释为《普门品》中“或值怨贼绕,各值刀加害,念彼观音力,咸即起慈心”。
传说
北宋末年,朝廷为抵抗金兵入侵,四处拉丁从军打仗,一位老阿婆,她的三个儿子都被抓去从军,留下儿媳和孙子相依为命,老阿婆坐在家门口天天盼着儿子早日归来,常期以泪洗面,由于思儿心切,眼睛逐失光明。观音菩萨怜其苦难,化作一个赤脚大夫为老阿婆治好了眼病,也保佑阿婆的儿子们从战场上平安归来。

25 蛤蜊观音 蛤蜊观音(天身)
居于两扇蛤蜊壳中,或乘于蛤蜊之上渡海。此像缘出唐文宗食蛤,遇观音现于其中的故事,唐文宗食蛤蜊,有閉而不開者,乃焚香禱之,蛤蜊忽變現菩薩之形,帝乃詔終南山惟政禪師問此因由,後並詔告天下寺院立觀音像。也释为表三十三身中菩萨身。
此像缘出唐文宗食蛤,遇观音现於其中的故事。
相传唐文宗爱吃蛤蜊,沿海百姓月月进贡,弄得渔民苦不堪言。为完成进贡蛤蜊数量,常要冒着生命危险下海去捕捞蛤蜊,哪怕台风季节也要照常出海,许多渔船有去无回,致使家破人亡,百姓怨气冲天。观音菩萨知道人间苦难后,便隐身一只五彩大蛤蜊内,刀不能开,摔打不碎。宫廷御厨便拿此蛤蜊觐见文宗,文宗手托蛤蜊,蛤蜊竟慢慢自动打开,还有阵阵仙气飘出,定睛一看,里面竟是一尊珍珠观音宝像,见到蛤蜊内的观音宝像后,文宗大惊之余,忙下旨取消进贡蛤蜊,从此渔民又过上了安生乐业的生活。

26 六时观音 六时观音(龍身)
作居士装束。形像为右手持梵篋。表三十三身之居士,以佛教徒每日六时(晨朝、日中、日没、初夜、中夜、后夜)奉供不断,故名。
因观音六时哀悯护念众生,故名。何谓六时?佛经以一昼夜为六时,晨朝、日中、日没为昼三时,初夜、中夜、后夜为夜三时。
又以一年为六时,
正月十六至三月十五为渐热时,
三月十六至五月十五为盛热时,
五月十六至七月十五为雨时,
七月十六至九月十五为茂时,
九月十六至十一月十五为渐寒时,
十一月十六至正月十五为盛寒时。观
音大慈大悲,于此六时之中,时时在念诵哀悯众生,故而六时观音法相深受民间大众的喜爱与崇拜。




27 普悲观音 普悲觀音(夜叉身)
其形像為兩手隱藏於法衣而向前下垂,立於山上。大自在天乃三界之最高神,以其威德殊勝,而配以觀音平等普遍之慈悲,故稱普悲觀音。
。其形像为两手隐藏于法衣而向前下垂,立于山上。大自在天乃三界之最高神,以其威德殊胜,而配以观音平等普遍之慈悲,故称普悲观音。



评论

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

幽谷中的佛国净土:乌鲁音巴鲁缅甸萨迦塔立佛寺探访记

探访关丹太上老君庙:榴莲园中的道教圣地